“去產能”對國民經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就業問題。根據有關機構的測算,僅鋼鐵和煤炭領域如果完成“去產能”任務的話,那么就將涉及到數以百萬計的職工需要轉崗再就業。就業是民生之本,就業問題不僅會關系到廣大職工的收入水平,處理不好還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,導致社會的不穩定。因此,在“去產能”的過程中,必須牢牢抓住“保就業”這個中心工作來開展。
從目前采取的措施來看,政府采取了多管齊下的做法來力!叭ギa能”過程中“保就業”工作的順利進行。比如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涉及的職工進行妥善安置,目前已經建立了中央1000億轉崗安置的基金。在具體措施上,包括采取協商薪酬、靈活工時、培訓轉崗等方式,穩定現有工作崗位;對采取措施不裁員或少裁員的生產經營困難企業,通過失業保險基金發放穩崗補貼;支持創業平臺建設和職工自主創業,通過加大專項建設基金投入等方式,提升創業服務孵化能力,引導職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。同時,對就業困難人員加大就業援助力度,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予以幫扶。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按規定發放失業保險金,符合救助條件的應及時納入社會救助范圍,保障其基本生活等等。
應該說,上述措施還是發揮了積極的功效。一方面,在經濟較為困難的時候我國依然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,去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是1300多萬人,每天新創企業超過了1萬家,帶動了一大批勞動者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。另一方面,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新動力,其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,使得國民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。不僅如此,新產業、新業態的涌現還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了許多新的工作崗位與創業機遇,比如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就至少為上千萬的勞動者創造了就業崗位。